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他们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以及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他们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由于战乱的影响,他们曾在1270年代从南宋迁移到赣、闽、粤等地,他们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于本地人。 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他们的山歌别具风格,在聚居地区,客家人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习俗传统,妇女天足,积极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的约束,勇於进取。 客家人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的“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至于兴宁的风俗习惯,他们认为死者不应搬进老屋,否则会使老屋风水运程衰败,尸体可以摆上厅,也可以摆下厅,男尸摆左,靠里侧;女尸摆右,靠外侧,配偶不守堂,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不专门做而用其生前衣服,要把口袋全部割掉,小殓、大殓、抬棺起肩等都有严格规定,据说看的人会相当凶险!送葬时按条件,遇到大桥为止,返回时不能走原路,要绕另一条路回去,两条路不能交叉。 现在,一些风俗都改了,比如孝堂不可食荤就已经破了;兴宁的孝服制式也相当放宽;什么五服(按亲属与死者的亲疏程度分五种孝衣)都不讲究了,中国人以百善孝为先,后人要给先人找个鸟语花香的地方当做栖息之地才可以得到祖先荫庇,风水分为阳宅和阴宅,阳宅出现的最早,因为农耕文明很讲究个性化的家居环境,人性化的人居环境首先要地方大,其次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心皆是依河而建便于灌溉农田,但古人的寿限很短,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人口更迭太快,后人把先人的遗体埋在农田里有许多不利的地方,首先是坟头的存在不方便种庄稼,其次灌溉农田时容易把棺材泡烂了,由于上述原因,人们开始有把先人的遗体往山地丘陵埋的意向了。 在中国古代的墓地风水理论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话意味着生活在苏州杭州这种物产丰富的地区,死后埋在洛阳的北邙山是最理想的,北邙山是汉唐皇帝的陵园,据说是中国的龙脉所在,兴宁人也热衷于给先人找个好地方,为了方便识别方向也方便随时测风水,喜欢身上带着罗盘表。 明清两代的江西是很牛的时期,相当于现在广州和上海合体后的繁荣规模,江西地形以丘陵为主且河湖众多,容易采集各类山地阴宅的样本,山地的居民更团结尚武,对人真诚热情,江西人在技术交流上更容易把真本事传授给身边的人,养活这么多的红军战士也亏了江西人的慷慨解囊,江西人在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指南针、画图纸、懂得地势……会这些技能的人在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成为近现代军事指战员的主要输出地,仅兴国县就诞生开国将军56人。 形峦派的崛起本质上是一次思想的革新,重视地质探测和实用的建筑风格,他们以“事死者如事生”的思想为纲,对待死者的态度和其活着是一样的,子女专心修墓穴,墓地的朝向和位置要经过父母生前同意,墓通常坐北朝南,与阳宅的大门口类似,墓地的周围的山称为砂,砂山的山峰要圆润平滑,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形峦派的文化对普通人影响这么大,在阴宅上用深入浅出的理论揭示风水奥秘是他们的一大贡献,如同嘉靖年间出现了用白瓷将军罐收敛骨灰的方法一样,因为陶瓷没有腐烂渗水的可能,罐体的腰部带有小孔,寓意死者可以灵魂出窍到处遛弯逛逛,人们用松树、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