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峰,这座在灵山县的山岭,不仅是本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名胜之地,许多人知道,它距离县城仅有8公里的路程,与县城的六峰山遥相呼应,只需在县城举目南望,便可一览无余,但其实,这座山岭之所以受到如此多人的,不仅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更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传说。 山顶的文笔峰,更是给这座山岭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这个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传说的地方,自建成以来,就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本地一批又一批文人骚客,现在,她更是成为了县城及周边乡村的人们登高和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站在山脊上,仿佛可以触摸到天空,第一级山头往上,整个山梁一直延伸并直通到山顶(乃至文笔峰以东),从此往下,整个山头形如一只正在扑食的猛虎,左右两边两支呈合抱形状的小山梁,如虎的前肢,山前的公路边是一片开阔的田野,田野中一条流水自东南向西北曲折环流,如书中所说的“玉带缠腰”,而第七、第八级山头向南延伸的山梁则构成了两个极其形象的正在展翅飞翔的天鹅,有翅有身有头有嘴,当地的村民自豪地说:“这是一块公鹅踩水地!好风水呢!”这一景象确实非常生动形象。 继续向上攀登,到达第九级山头时,一块巨大的石头“长”在这山肩上,这块石头据说就是“龙脉”所带的“印”!这片山坡被茂盛的茅草所覆盖,茅草盛开着洁白的花絮,在阳光照耀下是一片银白,这些花絮在微风中摇曳,风姿卓约。 从这第九级山头往正南面俯瞰,三条山梁近乎悬崖般急吊而下,到了中部却又变得平缓延伸,这三条山梁和第十级山头,已经是文笔山主脉的脊线,文笔山主峰及其峰顶如“烽火台”般的文笔峰(塔)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回头再次俯视刚才走过的山梁,宛如一条下山的巨莽,左右蠕摆,极其生动形象而富有力量!遥看西南面,对面的仙女岭真如一个仰卧的少女,“头部”、“身体”、“曲线”、“长发”、“腹部”和“下肢”,每一部分都清晰可见,曲线分明,“长发”向东南飘洒,“下肢”向西北伸展,生动无比。 来到海拔501.5米的文笔山顶,终于与文笔峰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这是一座向上渐收的梯级形八面体峰塔,现有19层,每层高33厘米,共6米多,每级宽18厘米;八角形的塔底每层边宽4.5米,周长36米左右;顶级边2米,围长16米;斜边高6.8米,登顶远眺,只见峰塔的外壳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筑而成,厚约40厘米;塔内有厚度为33厘米的也是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筑而成的十字形间隔墙与四面峰壁衔接;其余的空间用黄泥填满为实体;中间十字型间墙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两向的内间墙伸到塔外形成了峰塔的一对护耳,也为沙、泥、石灰混合并依峰夯筑而成,呈梯形,站在这里,近可鸟瞰整个灵山县的风貌,远可眺望周边乡村的田园风光。 这座文笔峰塔不仅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人们情感和记忆的文化遗产,这座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跨越了几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朝代,虽然她年轻于北国长城这样的古老建筑,但对于今天改革开放的一代人来说,她却显得格外古老,她承载了荔乡的旖旎风光、百姓的质朴情感、古代文人的睿智以及独特的历史魅力,这座塔的存在和发展吸引了灵山大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来探寻她的秘密。 在探寻过程中人们了解到,文笔峰塔最初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弥补风水的不足而非破坏风水,她建设于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也带有了一定的迷信色彩和传统文化内涵,这可以从清朝时期的县志中找到记载和解释,这些历史记载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尽管历经风雨冲刷和时间的洗礼,文笔峰塔如今仍屹立不倒,然而由于多次崩塌和植物风化的影响,这座古塔如今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