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地区,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本地人祖籍何处,他往往会告诉你是福建搬迁来的,而福建,最多的是指福建莆田县,湛江地区沿海到处可见的天后宫(又名天妃宫),现在一些庙门还挂着“闽陆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之类的对联。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福建莆田人迁徙到湛江地区呢?追溯起来,有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逃避战乱而大规模迁徙;到本地为官宦满后定居于此;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航海经商而聚居于此。 湛江地区主要地处雷州半岛,古时人烟稀少,当地主要土著为古百越的雷人(现代往往将其与黎族混淆),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移民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 唐、宋时期,朝廷有计划地“徙闽民于合州”(唐合州辖今徐闻、海康、遂溪等县),开始了闽民开发雷州半岛的历史,到了宋代,已开始形成一些莆田人卜居的村落,如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莆田人雷州府正堂黄勋,宦满后定居于遂溪县城内的平衡村;南宋初,莆田人迁居遂溪寮客村;宋宝庆元年(1241年),莆田柯姓官高州通判,落籍吴川高罗;嘉佑年间(1056-1063年),莆田人避战乱迁居吴川塘马村;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有一批又一批的莆田人迁到吴川一带定居。 更有趣的是,南宋末年的事,德佑二年十二月(1277年元月),莆田人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陈文龙归守兴化军(辖莆田、兴化、仙游等县)抗元,不屈身死,其叔陈瓒倾家财300万缗航海助张世杰军抗元,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力尽被执,不降,被元将车裂五门,壮烈殉国,陈瓒之子若水被张世杰召为督府架阁,之后陈文龙的子孙八宣、汝楫等率族人乘船随从南宋幼主帝昺从福建南下广东湛江之硇洲岛,后至粤东崖门,这一事件之后,大量莆田人迁居湛江各县市。 据史料记载,元、明两代,莆田人在湛江地区为官的很多,如元朝的雷州知府黄行可、林民止等;明朝历任的海北巡道等,由于莆田和湛江地区都处沿海,湛江的闽人不少,政治环境、语言环境等又较适合,因此迁居湛江的莆田人日益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至清代仍有不少莆田人迁到湛江,比如湛江湖光蔡屋村的蔡姓等,学术好,认真负责的蔡福兴老师在提到,“学术好”的学生可以在他的指导下阅读更多的专业文献和书籍,“认真负责”是他一贯的工作态度,他乐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 福建莆田人在湛江地区的迁徙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与本地百姓溶成一体,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灿烂的篇章,这一群体不断增多加速了开发雷州半岛及粤西的步伐,是广东文化的一份重要力量。 现在许多村庄依然保留着这些莆田移民的族群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也有不少的福建籍官员和文化名人在湛江工作或居住过,他们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如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