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时期的帝王对帝陵的考虑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帝王们对帝陵的看法和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最初,帝王们认为风水是寻找墓地时使用的一种理论,认为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来福音,他们认为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帝王们选择墓地时,会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水概念逐渐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帝王们开始将风水理论应用于陵墓的选择上,认为帝陵的位置应该符合风水的要求,以确保帝王的家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帝王们需要选择适合的山脉和水源,以便将帝王的家族安置在一个吉利的场所。 以秦始皇陵为例,秦始皇选择骊山北麓作为陵墓的位置,因为那里被认为是阴阳汇聚的风水宝地,秦始皇陵周围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东临华阴,西面咸阳的地理位置以及南面隔山的蓝田县自古产玉,北面渭河岸的潼关出产黄金等,古人认为“头枕山,脚蹬川,祖祖辈辈做高官;一手抓金,一手抓玉,金玉良缘”,因此秦始皇选择了这样一个吉利的场所安葬他的家族。 以唐代帝陵为例,唐朝帝陵主要选址在山区,背靠高山,居高临下之势,唐代的帝王陵墓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朝东西两翼以120度向北展开,从今陕西蒲城向西,经富平、三原、泾阳、咸阳、礼泉直至乾县,共6县一市,各个陵墓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完全是根据风水需要选址的,帝王们将帝陵置于山川之下的最佳位置,以确保帝王的家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以明代十三陵为例,明代帝陵的卜选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等,在选择墓地时,明朝皇帝非常重视龙脉的走势和朝向,追求吉利的山脉和水源,以使皇室家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除了帝王们的选择外,古代的风水官也有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等任务,古代的风水官认为风水是正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风脉一条根,西有昆仑,东有扶桑,风脉皆从昆仑山发出,白阳趁青阳等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帝王们对帝陵的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最初帝王们认为风水是一种寻找墓地时使用的理论;后来帝王们将风水理论应用于陵墓的选择上;明代时期的风水卜选更是严格而细致,而古代的风水官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帝王们选择吉利的山脉和水源是为了确保帝王的家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些因素都表明了风水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