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归隐之处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宝库,这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中国艺术门类,如绘画、诗歌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迅速崛起,使秦岭山脉更蒙上了一层人文色彩。 对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来说,秦岭更是以其巍峨的气势与瑰丽的风景成就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中国的山水画始于五代时期,崛起于北宋,在唐代,中国的绘画主要表现在人物方面,而作为独立的山水画还处在发展阶段,大诗人王维的出现,使中国的山水画真正走向繁荣,并由此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秦岭一脉同根的终南山在王维的笔下,让人顿悟了“与世无争”的闲情逸致和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剖析,细品王维的山水画,我们就会从中发现辋川的美景是让他禁不住挥毫泼墨的原因。《辋川图》使他像秦岭一样,树立了标志性地位,在中国绘画史上,大诗人王维被称为水墨山水画之鼻祖。 到了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高峰,从此也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此时山水画家如云,其中范宽可谓最具代表性,他的作品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楼观图》、《临流独坐图》等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这些经典力作都是他卜居终南、太华,置身于秦岭渭南一带的巅峰之作,秦岭山脉的脉络分明、巍峨、耸峙、连绵与山石坚凝、风骨峭拔成就了范宽的山水画风格和成熟技法,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进入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赵子昂和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成就的典型代表,明清时代文人画风靡,山水画流行,并出现了诸多流派,例如明朝山水画家王履游华山后呕心沥血作图40幅,各书记游于其上,并自作序和跋,合为《华山图册》,之后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之作。《华山图册》是作者登览华山路上见到西岳的奇峰异貌而创作的,作者在表现上极力描绘华山的险峻以及奇峰怪石坚硬厚重的质感,很好地表现了华山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写生感,这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通过实地写生而创作的代表之作。 在近代,许多著名画家如林风眠、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和石鲁等都对自然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直接写生,黄宾虹先生曾游遍大江南北,留下了游记式的山水写生小品数千本,这些作品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画家只要与山川交朋友,拜山川为师,才能胸怀丘壑,运笔自如,作品才能形成山水意像,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秦岭就像每个人心灵中的栖息地一样,它总能给予艺术家们灵感和启发,摊开宣纸,胸怀山水,意境先行,丘壑随之,意到笔随,自由地进行创作,一幅十足的中国文人山水图便跃然在你的面前。 诗人歌德曾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现象,那么这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对于这句话,中国当代山水画家们有着切身感悟,他们中许多人曾数次携学生及弟子入秦岭深山写生,秦岭万般自然造化的气象、风韵皆通向他们灵魂的深处,经过数十年痛苦的笔墨探索,他们最终大器晚成,衰年变法,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深奥所在,也印证了在通往艺术的道路上只有做苦行僧才能成为大家。 位于秦岭南麓腹地的商洛市滦镇附近的鸡窝子村是一个美丽的山村,这里距离西安仅六十多公里,是秦岭山中的一块“风水宝地”,鸡窝子是解放前来自七省十八县的“逃难者”聚集而成的小山村,这里的山峰叠翠、溪水潺潺、空气清新、风景如画,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灵感倍增,一幅幅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