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意见建议:你好!你说的风水疙瘩就是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疙瘩""风包"等,它即可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可为许多疾病的症状,其基本特征为全身起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发生消退都较快,消退后无任何痕迹,起疹时伴搔痒。本病病因复杂,部分人不易查明。常见病因有:①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亦可引起。②药物,有许多可引起该病。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③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④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⑤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治疗此病单纯的吃西药只能是临时的控制,并不能彻底的除根,因为它只是治标的,要想彻底的除根建议您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从内部由里而外的进行调理,通过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为中药是治本的,所以说一般用中药治好的疾病都不会复发的。在此也祝您早日康复!2012年国庆节期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一期专题节目“抑郁质困”引起了大家对抑郁症患者的广泛。媒体用数据表示: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平均每三分钟便有一名患者自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症状上的表现有情绪低落、自责自罪、悲观、兴趣减低、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等特点,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饮食和睡眠。在现代的高压社会中,几乎每五名成年人中就有一名轻度抑郁症患者。罹患忧郁症的人除了看医生吃药以外,亲友的鼓励对于当事人是最大的助力,而在风水上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人减少烦恼、远离忧虑。轻度的抑郁症患者经过心理治疗,配合调整风水通常就能减轻负面情绪。而重度抑郁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服药为主,配合调整风水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色调平稳抑郁症患者的房间装饰装修时建议采用活泼温馨的色调,切忌冷清刻板的感觉。在刷墙面漆时可以选择米色,米色让人感觉温暖淡定,不急不躁不压抑。除墙壁外,床单及床被的颜色选择,同样避免过于偏冷的色系,冷色系会使人更为忧虑,一般而言同样以米色或米黄色系为宜。光线充足抑郁症患者住房的光线是重中之重。风水学观点认为,光线充足的环境让人感觉积极、活泼,能调动人的情绪,使人心境开阔;光线不足的环境安静、消极,充满负面能量,长期处于此类环境中会使人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心情低落,走向消极。所以一定要保持室内光线充足。环境布置抑郁症患者的屋内切记冷冷清清、屋大人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常一个在家,缺少聊天的对象,很容易产生孤寂的感觉,导致胡思乱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房间多增加一些生气:比如屋内放置几样绿色生机植物、摆放插花、小鱼缸或是收养宠物,都可以让屋内多一些生气与绿意盎然,可以调剂枯燥的精神,助人心情愉悦。气流互通流动的空气也能将累积的负面因素带走。所以室内的空气要多流通,经常开窗户让空气流通进来、光线明亮,人自然神清气爽,也可以使用好的空气清净机让空气更为清新。平时要多和朋友来往,请朋友们到家中聚会,人气旺足,方可借欢乐的气氛冲淡家中累积地暗淡的负面信息。抑郁症并不可怕,如果能适时的进行自我调节,在有需要的时候向心理老师进行专业方面咨询,另外再通过风水方面的合理改善,抑郁症患者完全可以脱离警戒。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定义 4阳水·风水相搏证的症状 5证候分析 6阳水·风水相搏证的治疗 6.1方药治疗 6.1.1治法 6.1.2方药 6.2针灸治疗 6.2.1治法 6.2.2选穴 6.2.3随证配穴 6.2.4刺灸方法 6.3饮食疗法 6.3.1风寒者 6.3.1.1治法 6.3.1.2推荐食材 6.3.1.3推荐食疗方 6.3.2风热者 6.3.2.1治法 6.3.2.2推荐食材 6.3.2.3推荐食疗方 7关于水肿 8参考资料附: 1治疗阳水·风水相搏证的穴位 2治疗阳水·风水相搏证的方剂 3治疗阳水·风水相搏证的中成药 4阳水·风水相搏证相关药物 1拼音 yáng shuǐ·fēng shuǐ xiāng bó zhèng 2英文参考 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定义阳水·风水相搏证(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1])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水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兼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2]。 4阳水·风水相搏证的症状阳水·风水相搏证患者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3][4]风热者常见以下症状:眼睑浮肿,继而四肢水肿,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风热者,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5]风寒者常见以下症状:眼睑浮肿,继而四肢水肿,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5] 5证候分析风邪袭表,卫气不宣: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故水肿先见眼睑头面;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溢于肌肤,迅即波及全身。风属阳邪,风水相搏,故皮肤光亮、凹陷易复。由于风邪引发,可见发热咽痛及咳嗽等肺卫表证。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质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3][4][5] 6阳水·风水相搏证的治疗 6.1方药治疗 6.1.1治法阳水·风水相搏证治宜散风清热,宣肺行水[3]。 6.1.2方药阳水·风水相搏证可用越婢加术汤[备注]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方论》):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白术、生姜加减治疗。方中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泽泻、茯苓,以助宣肺利水消肿。若咽喉肿痛,可加板蓝根、桔梗、连翘,以清咽散结解毒;若热重尿少,可加鲜茅根清热利尿。若属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防风、桂枝,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见咳喘较甚,可加前胡、杏仁,降气止喘。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备注]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方论》):防己、白术、黄芪、甘草、生姜、大枣加减,以助卫行水。[3]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阳水·水湿浸渍证论治[3]。 6.2针灸治疗 6.2.1治法疏散风邪,宣肺利水[4]。 6.2.2选穴以背俞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肺俞、尺泽、外关、合谷、阴陵泉、三焦俞。上部肿甚,治宜发散。本方取肺俞配尺泽宣肺,外关配合谷发汗疏风,使在表的风水得从汗解。佐以三焦俞通调水道,阴陵泉健脾利水,使在里的水湿下输膀胱。表里分消,可疏风消肿。[4] 6.2.3随证配穴面部肿甚者,加水沟[4]。 6.2.4刺灸方法针用泻法[4]。 6.3饮食疗法 6.3.1风寒者 6.3.1.1治法阳水·风水相搏证风寒者治宜宣散风寒,宣肺行水[5]。 6.3.1.2推荐食材阳水·风水相搏证风寒者建议食用茯苓、薏苡仁、冬瓜、冬瓜皮、赤小豆、黄瓜、西瓜、生姜、花椒、胡椒、荆芥、香薷、藿香等[5]。 6.3.1.3推荐食疗方 [5] 1.生姜桔梗汤:生姜30g,荆芥15g,藿香10g,茯苓60g。先将生姜、茯苓放入锅内煎煮约15分钟,再将荆芥、藿香放入锅内煎煮约5分钟,取汁饮用,每天3次。 2.二香粥:生姜15g,香薷10g,藿香10g,桔梗10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先将生姜、桔梗、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煎煮约30分钟,再将香薷、藿香放人锅内煎煮约5分钟,每天食用2次。 3.花香茶:生姜10g,花椒3g,藿香5g,洗净泡水代茶饮。 6.3.2风热者 6.3.2.1治法阳水·风水相搏证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宣肺行水[5]。 6.3.2.2推荐食材阳水·风水相搏证风热者建议食用茯苓、薏苡仁、冬瓜、冬瓜皮、赤小豆、黄瓜、西瓜、桑叶、菊花、桔梗、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等[5]。 6.3.2.3推荐食疗方 [5] 1.桑叶桔梗汤:桑叶30g,桔梗15~30g,薄荷10g,薏苡仁60g,茯苓60g。将上述食材用清水洗净,先将桑叶、桔梗、薏苡仁、茯苓放入砂锅或不锈钢锅内,加水煎煮,在煎煮第2次至15分钟时将薄荷放入。每天服用3次。 2.菊花桔梗粥:菊花15g,桔梗15g,桑叶15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冬瓜120g。先将菊花、桑叶、桔梗放入锅内煎煮2次,取汁约2000mL,再将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加入煎煮后的药汁煎煮约1小时,放入冬瓜,再煎煮约15分钟,每天服用2次。 3.英荷茶:蒲公英10g,薄荷5g,洗净泡水代茶饮。 7关于水肿水肿(edema[1][6])为病名[7][8]。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7]。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8]。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3]。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3][4][8]。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3]。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3]。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3][4]。水肿现常分为阳水(包括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蕴结证等)、阴水(包括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瘀水互结证等)进行辨治,详见水肿条。 8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