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澳门地形独特,由三块土地半连接而成,分别是澳门岛、凼仔、路环岛,这些土地的形状各异,从高空俯视,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漂浮在水面上,又像一只小螃蟹在水中爬行,在风水学上,澳门也被称为“莲花地”或“蟹地”。 四百多年前,澳门本土居民主要来自粤、闽两地,他们继承了道教和佛教信仰,和睦相处,共同建设澳门的繁荣,据统计,目前澳门居民最常供奉的是观音、关帝、土地神、灶君、妈祖,做生意的人以关帝和土地神为主;住宅则以观音、灶神、土地神为主。 澳门的街道纵横交错,按照昔日葡萄牙的街道管理法,大致可分为街(如墨山街)、巷(如峡谷巷)、路(如葡京路)、马路(如关闸马路)、里(如西瓜里)、围(如手肘围)、坊(如巴坡沙坊)、市(如下环小市)、口(如司打口)、台(如连胜台)和斜坡(如妈阁斜坡),基本上,三条街、两条巷、一条里就可以看到土地神庙,有些土地庙符合风水布局,有些则是香客自行建造。 澳门比较着名的土地庙有三座:一)沙梨头土地庙(历史最悠久);二)雀仔园土地庙(香客最热闹);三)下环福德祠(匾联最多),柴船尾土地庙、烧灰炉土地庙、大码头土地庙也是历史悠久的,都是在同治年间或光绪年间建造的。 澳门土地庙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水格局,简单分为以下几种:一)庙宇土地神的职位较低,虽然美其名为“土地庴”,但内里供奉的并非土地主神,反而是满天神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沙梨头土地庙,庙内供养圣母、观音、药仙、马头将军等,二)庙龛是具有屋顶、呈金字型的建筑,有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放在路边供香客供奉,多为单坡屋顶,墙面刷成红色,屋顶以红绿两色为主,旁边有一烟管,用于排烟,小型的就是民间老百姓在住宅/商铺门前供奉的护宅土地,三)神位大部分土地庙都是土地公牌位形式,建造简单,高度约1.6米左右,直立式,周围用砖墙或水泥石围成三面牌位,大部分神位分布在大小街道中,其中义字街的土地神更是香客不绝,这种牌位有一个特点,上香时,信士要以90度弯腰上香,这是一种敬拜仪式,四)四百多年前的澳门是一个渔村,村路狭窄,很多村民会在榕树下摆放土地神,以求出入平安,古人认为大树有神灵依附,于是就将街道附近的树视为“社神”,有“社神”守护,村民便可平安,土地神是地方的保护神,在树下安奉土地也跟风水有关,水在入口处建一牌坊及在河口尾段筑一庙就可返气回堂,人丁兴旺,因此村落的入口或尽头都会建土地庙,“田头田尾土地公,厝前厝后土地公”的说法就是指镇守村庄的使命,五)坟地是古人相信的土地神所管辖的地方,人们认为死后是由土地神带领去阴府的,因此坟地入口处供奉的土地公是负责守墓和照顾亡灵的,六)门口是指住宅或店铺门前的土地神牌位,形式多样,常见的是小三角、半圆型、长形等的石块砌成,有些放在左边,有些是右边。 香港、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与大陆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它们都是国际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经济繁荣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它们传承并发扬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它们也是购买力平价(PPP)超过3.9万美元和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地区之一。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