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水学的正根是“郭杨曾风水术”,而秦汉时期的《八宅》则是中国最早的风水著作之一,由于当时社会对理论不足的谴责,八宅风水术被淘汰了。 东晋时期的郭璞在他的著作《葬书》中提出了“葬者,藏也,乘生气也”这一重要理论,这是后来杨公风水的主旨,而葬书中的理论相对完整,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了易经的认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杨公是唐僖宗时期的一位著名风水师,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他的名字是益,字筠松,号救贫,他最大的贡献是将风水学思想科学化、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他创造了真正的罗盘,并被风水界尊为祖师爷,他的高徒曾文辿被称为“郭杨曾风水法”的理论奠基人之一。 “郭杨曾风水法”的理论主要是论玄与窍的关系,即穴与水口的关系,此理论经过世代演变,至清代时,杨公风水术变得杂乱无章。 中国古代风水学大体可分为四类:江西派正宗古代科学郭杨曾风水学和以杨公风水学演变来的赖文俊等的风水学;福建派,北斗星气法;半福建半江西;江湖派,水、穴是杨公风水的主导。 八宅风水是风水学中最古老的一门流派之一,它属于风水概述中的理气部分,由后天八卦(洛书)发展而成,八宅主要把家宅按‘坐’和‘向’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同样把人分为东四命和西四命;再由屋子正中,将它们分(计算)四吉位和四凶位;主要是用飞星断事,八宅在民间的判断方法较为常规。 现代的八宅风水有3处和古代不同,这是由于唐玄宗“三秋之乱”后整体风水变差使得原有的小吉、玄吉、幺吉位置变成了绝命、六煞、祸害,这种差异在现代的日本还可以看到早期八宅风水的痕迹。 八宅风水是古代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流派,它包含了龙、穴、砂、水、向、意、形等几种相法,它主要家宅的坐向和人的生辰八字,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飞星断事,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在现代,虽然其理论体系可能存在一些变化,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