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位马开山在同安霞路街开了个铺子,制作一种油酥面皮内包饴糖馅的烘饼。因形似马蹄,又是马开山所创,故称之为“马蹄酥”。<br>由于马蹄酥又脆又香,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雅号“食香饼”。清代诗人方王圭赞美它:“乍经而起还留迹,不踏花归亦自香”。<br>马蹄酥以面粉、白糖、麦芽糖和猪油为主原料,皮、馅揉合后要逐个贴在炉壁上烘烤(现在改放在铁盘上煎烤)。烤制过程必须于马蹄酥以麦芽糖为馅,又有麻油炸,有营养,性燥热。闽南一带妇女坐月子多用它作热补品。马蹄酥同时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由于马蹄酥经久不变质又易携<br>带,人们外出时携带它作旅行食品。相传明代同安人庄渭阳进京赴武试时,随带了马蹄酥作干粮。当时有位五爷微服私访来京的武举子,因避雨来到庄生下榻的客栈。见来客,庄渭阳就请他品尝马蹄酥。五爷尝后赞不绝口,两人边品尝边谈文论武。五爷暗自赞许庄生是个人才。临别时,庄生又送他四大包马蹄酥,五爷高兴万分。他对庄生说:“今日幸会,无物相赠,三日后,武科开场,我有雕鞍白马系于场左槐树下,你可乘此马进场。”开科比武之日,果然槐树下有匹白骏马。庄生骑上白马进科场,威风倍增,在场者无不赞赏,主考官更是另眼相看。武试后庄中武进士。后来,庄渭阳才得知那次骑的是五爷马,得了五爷的相助。荣归故里后,他又备上马蹄酥专程进京到五爷府拜谢。从此,“马蹄酥”名噪京师,一时间五府都兴吃“同安马蹄酥”。<br>现在同安马蹄酥不但闻名国内,而且远销东南亚一带。<br>江阴市环保局领导胡尚治男,1954年2月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党委书记。个人简历:1994年1月任市委宣传部党教科科长,1999年1月任江阴市西石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01年6月任江阴市利港镇党委副书记、*主要负责人,2001年10月任江阴市申港镇党委书记,2006年1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局长,江阴市环保局党总支书记2007年6月至今,任江阴市环保局局长、党委书记。蒋健平男 1963年11月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党委委员。个人简历:1996年3月任江阴市环保局管理科副科长1998年3月任江阴市环保局管理科科长1999年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局长助理兼管理科科长2001年10月任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2007年6月至今,任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党委委员颜新澄男 1962年10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党委委员。个人简历:1996年3月任江阴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期间,1998年-2000年挂职长泾镇泾北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综合计划科科长2003年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局长助理2003年1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2007年6月至今,任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党委委员浦强男 1972年8月生,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党委委员。个人简历:1998年3月任江阴市环保局综合计划科副科长2002年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科长2003年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生态办主任2004年1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局长助理兼生态办主任2006年12月任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2007年6月至今,任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党委委员(期间2007年8月-2008年8月挂职于江阴市华士镇党委副书记)孙龙男 1960年11月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党委委员、副书记。个人简历:1979年11月入伍1988年10月江阴市澄江镇党政办秘书1994年9月江阴市法制局行政执法监督科科长1998年6月江阴市周庄镇镇长助理1998年11月江阴市周庄镇党委委员2001年11月江阴市周庄镇副镇长(期间2003年1月-2004年11月挂职睢宁县县长助理)2004年12月江阴市月城党委副书记2007年10月至今,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党委委员、副书记张荣宝男 1963年6月生,大专,中共党员,现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个人简历:1980年12入伍1993年9月江阴市纪委1999年3月江阴市纪委执法监察室副主任2003年11月江阴市纪委监察一室主任2007年12月江阴市环保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黄铮男 1964年2月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党委委员。个人简历:1996年3月任江阴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2002年2月任江阴市环境监测站站长,2007年12月至今,任江阴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党委委员烈士故事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上下畲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多年过去了,家乡人民对烈士曾玉良仍难以忘怀,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扬州籍工运先驱。清明节前后,记者有幸与他从上海、宝鸡等地赶回老家的后人们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刚退休不久的曾美云是曾玉良义子曾春和的大女儿。曾美云回忆说,“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勇士比较多,当地百姓对烈士后代特别是对她家显得非常关心。生母去世后,做火车司机的父亲曾春和经常出差,邻居就主动把她和弟弟接回去住。这次曾春和的4个子女都回来了,他们都说已过世的父亲是个不多见的犟老头,一生死活不让他们沾爷爷曾玉良的光。1957年,曾春和离开武汉到陕西宝鸡机务段工作不久,湖北省总工会、郑州铁路局等领导曾前往慰问,当时林祥谦的两个孙子都被照顾安排至江岸机器厂工作,考虑到曾春和有3个子女未就业,组织上也希望帮助解决曾家的实际困难。谁知曾春和就是只字不提,反而对前来看望的人说他家没有困难。大女儿曾美云下班回来听说后,劝父亲不要死脑筋。谁知刚开口,曾春和就把眼睛一瞪:家里的事,轮不到小孩子管,并骗她说慰问的人已离开了宝鸡,其实当时那些人还在招待所里等曾春和回心转意。1983年,曾玉良牺牲60周年。全国总工会、铁道部工会等都派员到曾春和家慰问,看到他家好几口人仍挤住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快要拆迁的旧房子里,立即指示宝鸡机务段工会尽快改善烈士后代的住房条件。听说单位要分房了,曾春和悄悄地把未成婚的小儿子及小女儿的户口迁到各自单位的集体户口中,户口簿上只留自己和老伴(后娶)的名字,最终分到一个34平方米的小房子。当时,不少邻居都说曾春和是个傻子,可曾春和却不以为然。曾春和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来不许他们以烈士后代自居。对此,小女儿曾美芳感受最深。当年知青下放,17岁的曾美芳刚好从宝鸡铁路中学高中毕业,按照烈士后代可以申请不去的规定,她完全可以留在宝鸡。学校老师得知曾家身世后,曾主动找到曾春和,说曾美芳符合照顾条件。但曾春和却执意让女儿去,说爷爷曾玉良连牺牲都不怕,咱不能丢祖宗的脸。他亲自将小女儿送到条件艰苦的崎山县,并鼓励女儿在农村好好表现,争取第一批进城。1993年,70多岁的曾春和向机务段退管办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晚年要像父亲曾玉良那样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可惜,时间不长他就因脑溢血瘫痪在床,于1997年离开人世。受父亲的影响,曾春和的几个子女都活得很坚强。大女儿曾美云从宝鸡纺校毕业后,分配至陕棉十二厂,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全厂知名的业务尖子,退休前为该厂劳资科负责人;大儿子曾国明为人忠厚,是一家物业公司的瓦匠,几年前夫妻双下岗,至今和两个未成婚的儿子挤住在父亲留下的34平方米的公房里。他们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默默地克服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小儿子曾国跃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不灵便,几十年来,一直在宝鸡机务段维修工岗位上任劳任怨。小女儿曾美芳如今已48岁,是宝鸡供电局的一线职工,丈夫下岗,家里开支全靠她一个人的收入,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癫痫病,每月药费就需几百元,她的婆婆患有糖尿病,也需要人服侍。别人都替她担心,可她一点也不悲观。她说,再苦也没有爷爷曾玉良那个年代的日子苦,单位经常进行上岗之类的考试,她从来没有落后过。记者方秋雨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