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风水在国人的眼中逐渐淡出,欧美等国的学者却对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风水进行了专题研究,发掘了其更深层次、更人性化的涵义,在国内,学者们也以辩证的思路,认真研究中国风水,使其得以广泛传播,达到了人居环境和人的至臻和谐、长住久安。 风水一词,源于东晋郭璞的《葬书》,它描述了葬地选择的原则:“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止,故谓之风水。”历史上的风水学,经历了先秦的孕育期、魏晋南北朝的传播期、宋时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泛滥期。 风水术,又名堪舆之学,在《四库全书》中归于“数术类”,与各种看相、占卜术等归于一类,尽管它在某些人眼中显得神秘玄奥,但其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的论述,这也是它流传到国外的真正原因。 在七十年代初,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风水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新的角度审视风水与家居环境所具有的科学性,使这门古老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于风水是否是迷信的问题,许多大师不敢面对,尽管有些人因为讲风水而贫穷,但也有很多人因为讲风水而兴旺,这是因为阴德的存在,以及许多其他原因,讲究风水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好风水,其他许多因素也会影响结果。 尽管中国古代曾经比外国发达,但风水并非万能,兴旺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而非仅仅依赖于风水,只要人类还生活在自然当中,风水就无处不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只是在近代落后了,不代表永远的落后,风水的研究和运用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风水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旨在帮助人们顺应自然,达到人与环境的至臻和谐,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其应用可能存在争议,但只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变,风水学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